星期一, 十月 30, 2006

馄饨侯:ZT读后感 - 知青同龄人

ZT《焉知三十载,重返北大荒》 读后感 ----知青同龄人

知青同龄人 于 06-09-08 11:25:59

注意这篇连载文章好几天了,一直都没有点入去读,有好几原因:

一则,零零碎碎地读来不过瘾
二则,这是作者的亲身体验,剖露了作者的真实内心。看题目可知这段历史凝结了他的血泪,所以不大敢去碰,让它躺在那里冷却一段时间再看也不迟
再则,怕作者描写得不准确。这是个很难触碰的题目,需要有极好的把握,才可描写出历史的沧桑沉重感,否则就滑入了衣锦还乡的俗套了。

今天终于一口气读完了它,不禁要大拍一下桌子,喊一声,赞!但也要狠狠地砸!

赞:
作者细细道来,主线明确,读来顺畅引人。文中可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没有隐隐或明目张胆的衣锦还乡的张狂。作者是位重感情的实在人。

砸:
挖掘与提练不够,感觉如同走马观花般匆匆带过,只有零零星星的地方震撼人,所以通篇读来不浑厚。

应该多说说北大荒人,对那片土地来说,知青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我觉得连“小半个”北大荒人也称不上。对这片土地的爱、恨与无奈,知青如何有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北大荒人来得深刻!只是他们少机会也不善于写与说。

所以写北大荒人可让人感到时间的悠远,生活的沧桑与命运的无奈,而知青的事写多了有些轻飘的感觉,到底没有生活的底蕴与时间的沉积啊。比起他们,知青是幸运的。

我, 作为接待过知青的同龄人,见证过知青的生活,也曾极其羡慕他们,因为知道他们终要走的,也极其羡慕《蹉跎岁月》里的知青们。这些令人同情的知青可知道,有 多少人,一生出来就是蹉跎的,他们连喊蹉跎不蹉跎的权利也没有。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他们象野草般,在穷乡僻壤,一代又一代的春生秋灭。

所以,真正应流泪的不是知青,应是那块黑土地与那块黑土地上的人。知青只是作为一个窗口,或一个喉咙,在喊出自己不平时,也替他们,替这群认命也麻木了的人,喊出了原本他们不会,也没有机会喊的不平,并让世人了解他们。

在这点上,确实应感谢知青。



[打印]

由馄饨侯张贴 @ 2006-09-08 17:19:47 (7988)

罢了 评论于:2006-09-11 20:37:42

看 了“知青同龄人”的留言,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这不仅仅是“北大荒人”和“知青”们的悲剧,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剧。从五七年“反右"开始,中华民族就陷入了这 样的悲剧。我最近在看从维熙的“走向混沌”,讲得都是些“右派分子”当年的劳改生活。书中描写了知识分子在饥饿和生存的压力下是怎样失去做人的尊严,是怎 样被扭曲了人的本性。“他们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头上带着无形—但比有幸还要厉害的‘紧箍帽子’,肩上抬着超过人体正常负重的石筐,嘴里还要唱着抒情 豪迈的歌。每个人都想表现自己的虔诚,都想早点摘掉右派帽子,归还人民队伍。因此有不少人用自己的虔诚诋毁别人的虔诚,或把别人的虔诚当成垫脚石,以羊群 里跑骆驼来显示他们超人的改造虔诚。”因为饥饿,不少人得了水肿病而客死他乡。没有亲身经历过饥饿的人,是无法理解人在特殊环境中的变态行为,当饥饿超过 人的耐力负荷时,为了生存,人就会失去人性,变成一头求生的野兽。比起这些“右派”来,“知青”和“北大荒”人或许要幸运一些,毕竟“知青”们还年轻,还 有翻身的机会。我虽然没有插过队,但我的叔叔曾被送到安徽合肥插了七年的队,去年他这从澳大利亚回国探亲时,特意去了他插过队的地方。看到当年的乡亲们还 是那么穷,那么苦,他没有一丝“衣锦还乡”的喜悦,他的心像铅一样沉重。。。

最近我捐助了几个云南贫困地区的学生,那些乡下的孩子们,他 们的命运就像当年“北大荒”人的命运一样,如一朵朵伞形的蒲公英,无法由自己主宰,只能听任狂风对它的摆布和戏弄。我非常理解“知青同龄人”的心情,虽然 以我们有限的能力,是很难改变他们这些人的命运的。但是我们手中有笔,我们应该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以示后人。

我承认,记忆本身带有筛选 的功能,当年那些淡而无味、平庸的东西,当年那些痛苦的记忆,都从时间的筛孔里漏掉了;而留下来的都是些十分珍贵的,使你终身难忘的东西。但是我坚决不同 意 “青春无悔”这样混淆基本逻辑推理的观点。同意这样的观点,无异于在说,,一个被殴打的受害者应当对殴打他的凶手感恩戴德,因为凶手的殴打增强和提高了受 害者今后承受打击的能力。

前一阵,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这些作者都是“自己写自己”的普通当事人。他们咀 嚼并反刍了苦难之后,终于拿起笔,用最接近真实的表达方式,勇敢地书写那段不堪回首、却又必须回首的历史。这是一套介于“小说”和“自传”之间的心灵之 书,就像丛书总策划岳建一所说:“这套文本把追溯一代人生命与精神的本真、本原作为目标,对中国知青精神做最诚实、最本色的探索,努力荟萃散失在民间的富 有个人特质、生命血脉、精神容量和历史价值的文本。这是一种质地和硬度,更是一项艰辛的抢救工程。”

这些知青作家,他们不是用文字来写作,而是用生命来写作。他们不是在创造文学,而是在保存历史。为此我深深地感激他们!

《落荒》-写内蒙知青的惨烈爱情
《无人部落》-写青海知青的以命抗争,
《泣红传》-写西南知青的“占山为王”
《羊油灯》-写知青内部的欺诈、叛卖与杀戮
《狼性高原》-写人性沦落为狼性的过程
《审问灵魂》-写愚昧者的忏悔和哭泣

这些书籍向我们展示了从“北大荒”的白水黑山到云南边陲的热带丛林,从青海的茫茫戈壁到内蒙的沙漠和草原,在这个没有幕布的广阔舞台上,上演了无数空前绝后的人生惨剧。

--------------
编后随笔:
原来这位者的心情跟我一样。在走廊看见这篇文章,读了两章,就像胡杨那个长篇似的,不敢再往下读了。心里跟自己说,等等吧,以后一定回来读。我自己的回忆‘下乡雨点’也是开了个头就放下了~~~

其实下乡那两年多,虽然很苦,但心灵是平静而自由的。那个简陋的小屋,让我觉得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还是不想去触摸那些记忆~~~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09&postID=8608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