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十一月 11, 2006

俺那所谓的生活:你的钢琴死了

郎 朗: 你 的 钢 琴 死 了


我总算把郎朗的那几张由黄牌古典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出版的几张唱片听完了。不是我太忙碌,也不是我的旅途太短暂,而是我实在不能一次听完郎朗那只有肤浅音符,没有深刻内涵的弹奏。

在郎朗的手指下,拉赫马尼诺夫没了深沉的比较,海顿丢了经典的体面,肖邦只是酒吧里的伴奏,而柴可夫斯基被抛到了荒山野郊,需要继续寻找他的悲怅和理想。。。

哦,不要说郎朗没有技巧。他的手指是那么的灵活,在炫耀他的速度时他是一点也不谦虚,而‘活泼’更是他的招牌。可弹钢琴不是跑步,速度不是演奏者的追求。肖邦的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那段诙谐曲就是例子,里面只有郎朗卖弄技巧的快速,而肖邦的乐感却是杳无行踪。

可是啊,那只是郎朗,那不是我要听的肖邦!

我要听肖邦的坚决,可郎朗给的是廉价的浪漫;我要听拉赫马尼诺夫对俄罗斯民族苦难的控诉,可郎朗的弹奏里只有现代快餐的味道;我要听海顿王者的风范,可郎朗只是一个爵士乐里的鼓手;我要听柴可夫斯基的胜利和期望,可郎朗只是在那儿匆匆行走,留给我无穷的遗憾和惆怅。

够了!郎朗只是个有点技巧但没有思想的酒吧钢琴弹奏人。

今天看文学城的报道,才知道郎朗和他父亲每年要出席150场的演奏会,想的只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身价,连做梦都在娶英国还没出生的公主。这哪是在神圣音乐殿堂里高举桂冠的诗人?这哪是黄牌古典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的追随者们知道的王牌钢琴家?

我听郎朗只用CD Player。我是想啊,郎朗的钢琴已经死了,可我那给我激情和欢快的音响还是该寻找鲁宾斯坦,Horowitz Van Cliburn


[打印]


罢了 评论于:2006-11-11 14:15:10
楼 主对朗朗的评价虽然有些尖锐,但也不无道理。曾经去听过他的音乐会,确实给人一种炫耀的感觉。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灵魂质地和他从小成长的环境极其有关。 后天的训练和努力或许会增加人的才能,或许能给人添些“心气”,但却很难赋予人以底气和大气。就像查尔斯王子,长得虽其貌不扬,但举手投足间的那种大家气 派,不是光有几个钱就能学得来的。

搞音乐的人首先要热爱音乐,不是一般的热爱,而是那种“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把命都可以搭进去的 那种热爱。心中有太多功利的人是搞不好音乐的,就像朗朗,他在钢琴上的成名完全是被他那个利欲攻心当警察的爸爸逼出来的,所以虽然他的技法不错,但他的演 奏缺乏底气和大气,常常免不了时不时地露出一股小市民的沾沾自喜。

中国的音乐教育也很有问题,中国人太偏重于技法,对学生的素养教育不 够,大多数学生在对音乐的理解和个人风格发展上非常欠缺,因此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音乐家,出来的大都是些音乐匠。我倒是比较欣赏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欣赏他 们的教学理念。一向以四大钢琴门派自豪的莫斯科音乐院钢琴系[K. Igumnov (1873 - 1948)、L. Oborin、Y. Flier;Godenweiser (1875 - 1961)、S. Feinberg - Ginsburg、Nikolaeva;F. Blumenfeld (1863 - 1931)、H. Neuhaus (1888-1964)、Gilels、Richter、 Gornostaeva、Naumov、Malinin、Mogilevsky;L. Nikolaev (1876 - 1942)、Sofronitzky、Yudina、Shostakovich。],非常注重个人化教育,注重学生读谱解谱的态度,帮助学生们如何认清自 己的音乐路线,如何以曲目塑造自己独特的音乐形象。

和 搂主一样,十分喜欢鲁宾斯坦和Horowitz, 除此以外我还非常喜欢俄裔钢琴家纪辛(Yevgeny Kissin)。我认为当今很少有演奏家能够像紀辛一样,将演奏技巧与音乐深度发挥到极致,让听众感受到一种神采飞扬的情感,一种“剎那即永恆”的震撼。 去年朋友寄给我几张他在十五岁演奏时录制的CD,其中有高难度的“拉二”和“拉三”(拉赫马尼诺夫第二和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个2岁便能弹琴,6岁就已进 入莫斯科音乐学院进修,10岁便能上台演奏莫扎特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的神童,让我再一次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天才。喜欢纪辛:是因为他对钢琴诠释富有绝 佳的音乐性;喜欢他演奏中的深度和诗意;喜欢他刚柔并济、高超的演奏技巧;喜欢他向高难度、典范、经典版本挑战的勇气和精神;喜欢他身上既有史克里亚宾的 缥缈诗意、梅特纳的柔情寸断,还有着史特拉汶斯基那种王者霸气与钢琴曲目共冶于一炉的境界。

建议喜欢音乐的网友们去听听纪辛演奏的贝多芬 [第二十六号钢琴协奏曲](又名:[告別」]), 这首曲子紀辛在表现手法上很有自己的风格, 他不是单纯地去重现作曲者,而是杰出地诠释作品告别主题中的重逢意义。我也相信,把气氛演奏得过于敏感和伤感或许不是作者的原意,作者的真正的用意或许就 是纪辛演奏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别后重逢般的喜悦和热情奔放。

除了纪辛之外,我还喜欢擅长演奏莫扎特作品的葡萄牙女钢琴演奏家Maria Joao Pires和俄国浪漫钢琴演奏家拉扎尔•贝尔曼。

----------------
编后随笔:

我不懂音乐,知道郎郎还是去年,在清谈的父母坛,有人转贴了关于他们父子的文章,引发了一出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大讨论。后来加上一些别的话题,竟然引起一场‘大战’,父母版元气大伤,自今未能恢复。

我是十分不赞同朗朗父亲的做法的,说难听点是摧残孩子的天性。看见不少家长在不同的领域盲目的向朗朗的父亲学习,还振振有词说是为孩子好,以后孩子成功了,会明白并感谢拼命PUSH他们的家长的~~~。可是,万一孩子不‘成功’呢?为什么要把自己对‘成功’的理解强加在孩子头上呢?多少中国父母在督促孩子学钢琴呀,可是又成就了几个朗朗呢?在某些人眼里,朗朗是‘成功’了,可是他幸福吗?就像这篇文章的作者指出的:他并不懂得用他的生命去诠释作品,顶多算是个熟练的工匠而已。

因着这些情绪,我才写了那篇‘心绪逢摇落’的随笔:

忙碌的秋风,为叶们作著安排,也许怀著满心的爱
可谁说爱的安排,一定就是妥善的?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11&postID=8066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