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十二月 17, 2006

周柠:上。河

上河
  
那逶迤苍茫的浊流悬河,稍事淤浅垫积,便是一场横溢溃决。4000年来,几度凌汛洪峰,几度分流改道。从最初的禹王故道,到西汉故道,到东汉故道,到明清故道,直到现行“几”字河道,不知遗下几多内涝、风沙、盐碱的缓岗沙丘与槽状洼地。
  
那水可用不可靠。岸上散落的因河而生的村落都知道。到农闲,即天寒地冻时节,必得把流经镇外的河道清淤疏浚一遍,以便于来年春上秋后的灌排。当时称为挖河,挑河,或上河。
  
各 家各户按所占田亩出工或出钱。成年男丁被如数“武装”起来,带被褥,带棍棒麦秸就地搭简陋窝棚;带伙夫,带米面锅碗搭伙做一日三餐。还要分派带石夯、铁 锨,镐头、板车,篓筐,井绳等工具。准备妥当,一辆拖拉机将老少爷们载到百里以外的河郊。沉寂的死地就多了一批肩挑车推、不惜血汗的廉价兵团。
  
现场我不曾去过。但是可想而知,冬日里风寒料峭日头灰白,河床冰硬,工地始终沸腾——河床淤泥全靠他们的两手、一把铁锨、一辆推车一点一点的搬运上来……听说会有乡镇官员或大队书记坐着小车,时不时到两岸突击巡视。
  
要连续挖上一两个月,有时要到年关,有时要到冰消雪化的春天。他们归来时,外衣开着口子,里袄绽着棉絮,喉咙拉起风箱,嘴上堆满胡须,人变得更黑更瘦更脏,能把自家的尚未懂事的孩子吓哭。大人这样恐吓贪玩的小子:“再不好好上学,叫你去上河!”
  
父辈们就这样确保母亲河的岁岁安澜……后来有了现代化的挖掘设备,到清淤时节便有负责人到每家每户收一笔数目不小的清淤费,也是血汗钱,总比寒冬腊月里的背井离乡要好过。“上河”的事,在史上告一段落。

[打印]


罢了 评论于:2006-08-19 11:47:31

也 曾在一些纪录片中看到过这些挖河淤的河工们。我在想,这些河工们对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不知作何感想?顾随《苦水诗话》中把人的烦恼苦痛分为三等:第一等人 不去痛苦,不思烦恼,“不断烦恼而入菩提”。烦恼是人的境界,菩提是佛的境界。第二等人借外来事物减少或免除苦痛烦恼。第三等人终日生活于苦痛烦恼中,整 个被这洪流所淹没。这些河工大概是属于第三等人吧。

你、我、网上的写手们又是属于哪一等人呢?我想,应该是第二等人吧。大概只有孤独的人才会上网来写,因为写作是孤独的分泌物。

杨子 评论于:2006-08-22 11:54:51

罢了 :大多数的河工是没有痛苦的。一定不属于哪所为三类。

他们劳累,但没有那种“痛苦”的感觉。感觉是旁人给的。

对我而言,活着就意味着接受差别,忍受苦难。而我门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苦难中去寻找一片温馨和寂廖,寻找一份安详与豁达。



-------------------
编后随笔:

关于写手的痛苦,同意罢了;关于河工的痛苦,同意杨子。

辛苦跟痛苦是不一样的。我在很穷很苦(还不算最穷最苦)的地方呆过差不多三年,那里的农民,比这些河工还苦。可是我跟他们同劳作的那些日子,却是开心的时候居多。早早晚晚的山歌调,不绝于耳~~~

等笔头练得再滑溜一点,再去续我的‘下乡雨点’。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08&postID=11197#mark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