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一月 02, 2007

淡淡微风: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看到有朋友引用了那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忍不住更正了一下,因为在我看来,这句话是文人的以讹传讹,原话应该是如题那句。


   在很多地方都看过类似的引用,前面那句大抵相同,后面那句就千人千面了,如“一叶一菩提”、“千叶千菩提”、“一草一天堂”等等。以前看了以后,多半都 是一笑置之不作理会,世人无论为文不为文,多半都是喜欢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壮声色的,免不了会偶尔以讹传讹会错了意什么的,不算奇怪,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不胜枚举,如果都去搜集或者纠偏,恐怕就成了和陈大导的行径一样,无聊且无趣了。别人附庸风雅借花献佛皆佛献己自得其乐,干我何事?

  然而很奇怪,今天似乎看这句特别不顺眼,忍不住想更正,于是暗想:是不是缘分到了,必须要说明白了呢?似乎这么多年确实只看到人乱引用,却没有更正过,总得有个人说说的,那就说说也好,就算是做个出头的椽子,也就牺牲一下罢了。
  
   这句话自然出自佛经——除了佛经,大约是不容易有什么学问能到了这个境界,又有这么美好的味道了——说的是“华严经”里华严世界观的境界,所谓“一真法 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了。这两句是中国古代翻译成古文里互文的句式,就是说一花一叶里,就有一个世界, 也有一个如来,这话不是确然,而是比喻。

  原来的意思,自然是指佛家的世界观,讲的是空间的相对性,和自性存在于“在在处处”。

  这时候我们再回头看那些话,就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菩提,是指智慧,而智慧,如何用“个”来衡量:)

  朋友告诉我,“一沙一天堂”的说法,据说来自三毛的转述,原始的说法,是一位英国诗人的诗句。我笑,那一定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事情了,在传统的基督教教义统治一切的时候,他如果敢说那么多天堂,估计不是被绞死就是被烧死了,上帝和天堂的唯一性,是不容质疑的。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文人了,开始,某个人只是喜欢那句话里的味道,过了段时间,就忘了出处,也忘了当初自己并没有“深思之”,后来自然也不会“慎言之”, 这既是文人的好处,也是文人的坏处。对文人,并不能要求他们字字确实,那是吹毛求疵,然而对于我们读者自身,如果不能分辨而盲听盲信,就有些对不住自己 了。所以读书也是要“顶门之上别具一只眼”,否则的话,就又会掉进“始信平生被眼瞒”的陷阱里了。

  朋友说的那首英国诗,大概就是下面这首:
Auguries of Innocence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作者算是极有悟性的了,但是并不如翻译的句子里的意思一样,毕竟,一沙一天堂和一花一天堂,意思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个没有生命,一个有生命,给人的意想,还是完全不同的。何况,看到一个天堂,和真实具有一个天堂,境界又是不同了。

[打印]


罢了 评论于:2006-03-06 12:11:54
我 基本上同意风兄的观点,除了那句“故乡不可回”之外。初恋就像是“隔夜菜”全无当初刚出锅时的那份原汁原味,千万不要回过头去吃,免得坏了胃口。故乡呢还 是要回的,哪怕只是为了解一解馋;老朋友呢也应该常去看看,要不然老了哪来相伴左右的朋友。往事呢不是不可追,只是没有追的必要,无补于事,何苦呢?绝对 不做无用功。至于未来嘛,还是有一点神秘感比较好,否则今天就是明天,后天就是昨天,那活得就太没意思了。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03&postID=946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