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一月 15, 2007

GraceUSA:<陈年旧事〉挤车子

<陈年旧事〉挤车子


今天不晓得哪根神经搭牢,想起以前挤车子的事儿。

公共汽车或电车,大家都熟悉。不过说到挤车恐怕有些人真没经历过。用“挤”字,其实没能完全表达出那激烈的程度;遗憾的是我想不出更恰当的汉字来描述。

小时侯,晕车,所以特别讨厌坐车子。出行的话要么11路要么脚踏车。不得已乘公交,跟生病似的。真正体验挤车,是上大学以后。

公交车 在起点站一般比较有秩序,但这种秩序只限于排队等座位的人。那些没有耐心排队的人怎么上车?凭本事,不是别的,就是能挤会挤敢挤!通常的情景是这样的:车 子进站,先在排队的地方停下来;前门和中门打开,维持秩序的老伯伯放排队的人上车;他们知道每辆车有多少座位,数到了,用手一拦,被截住的只好等下一辆。 车门关上,司机将车徐徐开出十余米,那些没有排“坐”队的人早已等在那边,而且个个都已做好战斗准备,车子一停,立刻蜂拥而上!有经验的会贴着车身站着, 然后从车门的两侧往当中挤;那些在车门正前方往上涌的肯定是没经验的。如果身高马大体力超凡,这种方法未尝不可;但普通人采取这个战术会失策,两边的人一 使劲就把你挤出来了。

有人会问,座位没有了,还有什么可挤的?慢慢上不就得啦!事情没那么简单。一是先挤上车可以抢到一个有利的站位,整个路途将不再受挤压之苦;二是谦让不挤的话什么时候到达目的地就难说啦!没有不是高峰的时候!

车内拥挤的状况经常导致吵架事件发生。有些人的吵架水平真是了得,文文弱弱的小女子能把大男人骂得抬不起头!

要下车,除非是终点站,否则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如果你笃悠悠站在里面,车进站了才想起来下车,那你一定挤不下去的。常在车上见外地人犯这个错误。

外地人 在上海乘车遭遇的另一困难是“调头车”和“大站车”。这两种车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比较多。“调头车”是指那种不开到终点站,在当中的某一站调转车头往回开 的;“大站车”则是所谓的大站停小站不停的车子。这两种车是调度员临时决定的,所以不会有告示,车子进站时卖票员一边敲车身一边喊:调头车,调头车…… 老乘客还好,一听就明白;难为了那些不常乘这个线路的人和外地人,常见他们一脸茫然地跟着车子跑,问也问不清楚……

平时只 有周末才受挤车之苦,毕业实习的时候那叫真受罪!每天换三部车子去上班,路上至少三小时!是冬季,天朦朦亮就爬起来,一路小跑赶到车站,等车的人不说是人 山人海但也是黑压压一片。好在挤车的时候有男生协助并保护,我们自己不需太用力,男生会在后面使劲推!上车后为了避免前胸帖后背的尴尬状况,我们女生站里 面,男生守外围……

那时的上海没有地铁,少有出租车,更没有私家车。公交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不挤才怪呢。

到了美国才体会到上海公交线路的发达和便利。刚来的时候也乘过公交,半小时来一辆,等死人;路面那么好,司机却慢悠悠地开,急死人;乘客少得可怜,上来一位,眼神猥琐,吓死人;周末想出门,没公交车,气死人。于是,怀念起挤车的日子。

不过北美的大城市,扭腰啦,花生屯DC啦,西鸭兔啦,温格花啦……公交不错的。

[打印]



罢了 评论于:2005-11-21 09:23:45

说 到挤车,我也深有体会。当年读书时,家住永富路学校在江湾体育场那一带,单单周末挤车回家就够我受的,无奈我又是一个身患“多动症”的“高甲亢”之人,除 了念书我还在外面兼了两职,因此挤车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挤车是有窍门的;第一,身子要贴在靠车门的边上才能挤得上,要不然排在后面不知哪年哪月才能挤上 去;第二,书包一定要放在身体前面,不然成了“断线风筝”就麻烦了;第三,下车时最好找一个和你同一站下车的大个子做靠山,跟着他保证下得去。挤车最有意 思的是看/听人吵架,相骂起来那个“爽”啊,那股“喷薄不息”的能量,和那种“登峰造极”的语言“创造力”真是让人叫绝,现在回想起来,还常常让我“忍俊 不禁”呢。

感恩节又快到了,我心中除了感恩还是感恩。我感恩是因为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衣食无忧的生活,一颗有能力爱和被爱的心,一群关心我,陪我走人生的亲人 和朋友,一伙有缘/有幸在网上认识的交心网友们;让我更为感恩的是,在我心中除了满足和感恩之外无所欲也无所求,只剩下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每年的感恩节 我都能怀着同样的心情来感恩。

在这儿借Grace一块宝地,遥祝各位网友感恩节快乐!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511&postID=5273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