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一月 24, 2007

阁老:母亲的微笑 (8)

母亲的微笑 (回首往事8)

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连蹦带跳跑地回家把喜讯告诉母亲的时候,母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天晚上,母亲特地炖了一锅鸡,炒了几个菜为我祝贺。从来不喝酒的父亲破例开了一瓶桂花酒。邻居们也纷纷前来祝贺,家里热闹得跟过年一样。

吃完晚饭,母亲把我叫到她的面前,说了一段我永远不能忘怀的话:

“孩子,你考上大学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我没有辜负你父亲的嘱托,把你抚养长大,把你培养成人。在以往的日子里,我对你的要求非常严厉,甚至有点儿过 分。特别是不同意你们母子相认。这不是我心狠,也不是我不讲情理。其实我何尝不希望你们母子相认,天下有哪一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儿子?你是我们一家三代唯 一的独苗,你父亲对你给予无限的希望。他把你托付给我,我就要尽到责任。所以你母亲要求母子相认我没有同意,因为那时你正处在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 我心一软,稍一放手,我以前的辛苦和努力就完全可能白费。为此让你受了许多委屈,你可能觉得我有点偏心。但是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你好。鹰长大了,羽毛丰满 了,总要飞的。我教给你的虽然不是知识,是些家务事和做人的道理,但是等你将来走上社会、成家立业时,你会感到很有用。现在你上大学了,以后可能越走越 远,所以你们母子应该团聚。明天你到乡下去看看你母亲。以后你一定要叫她妈妈,不能再叫大姑。至于我你叫妈妈也行,叫姑姑也行。不管叫什么,你永远是我的 儿子!”母亲说着拿出一条羊毛围巾:这围巾给你妈妈,让她挡挡风寒。

听着母亲这番发自肺腑的话,我止不住热泪盈眶,一切曾有的委屈、疑虑、不满、哀怨、愤懑,顿时烟消云散。“妈妈!我的好妈妈!”我呼叫着扑倒在她的怀里, 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发,一串热泪滴落在我的脸上。

第二天,我赶着早潮乘船回到了老家,见到了三年未见的大姑,我迎着她快步走上前去抱着她的双肩,第一次叫了一声“妈妈!”“南南,我的儿子!我的心肝宝 贝!妈妈想你啊!”妈妈一下子把我紧紧地搂到怀里,双手捧着我的脸一眼不眨地看着我,泪水顺着脸颊滚落下来。面前的妈妈已经步入中年,过度的劳作额头上已 经出现了皱纹,原来一头乌黑的头发出现了白发。

我把母亲说的那段话告诉了她。流着眼泪的妈妈笑了,我第一次看到妈妈舒心的笑脸,笑得是那样的美,她的目光里充满了理解和感激。但是她斩钉截铁地说:孩子 你记住,你叫她妈妈,她永远是你的妈妈,你仍然叫我大姑。

这就是我的两个母亲!

一个生育了我,一个养育了我。

两个母亲的心,一个充满了责任,一个充满了期待!

两个母亲的爱,一个爱得深沉,一个爱得炽烈!

两个母亲的爱,同样使我刻骨铭心!


(阁老注:其实有关我两个母亲的答案在我前面的《漂流杂记》中已经交待,现在转贴后面。)


刻 骨 铭 心 的 母 爱

母亲节将至,谨以此短文献给我的两个平凡的母亲。

——题记

比河流更宽广的是江湖,比江湖更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母亲的胸怀。

我比许多人幸运,我有两个母亲——生母和养母。

由此,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同时得到了来自两个慈母的关爱。

我的生父是个战斗在白区的地下工作者,在新中国现出黎明曙光的前夕,牺牲在江苏海门,年仅 28岁。父亲临刑前,把只有 11 个月的我托付给她的胞妹——我的姑姑,我后来的养母。

生母为躲避反动派的追杀,藏匿天涯。等她回来,我已长大。

我和养母住在城里的军营里,生母独自住在乡下。

两个母亲都爱我,但爱的风格完全不同。

生母对我的爱执著而又炽烈,无私而又无悔。

每年春节前夕,她都会托人从乡下给我捎来一双新棉鞋,一身家织布缝制的新衣,而且成为惯例一直到我大学毕业。

在三年饥荒时期,我去乡下看她,她给我焖一小锅干饭,蒸一碗鸡蛋羹,自己坐在一边,看着我狼吞虎咽,直到锅底朝天。临走时再给我两斤粮票和两元钱,嘱咐我 课间饿了自己买个烧饼充饥。

她用一双灵巧的手,将两块手帕给我缝制成一件漂亮的背心;把棉线染成红色,给我织成最新颖的线衫。

生母从来没有骂过我,甚至从来没有高声地和我说过一句话。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最温存的完全没有脾气的人。

生母从不让我干家务,哪怕是扫地、挑水一类的小事。

她从不舍得吃一个鸡蛋,把积攒的鸡蛋换成给我的零花钱 ------

在生母的眼睛里,我读懂了这样一个事实,为什么生母如此地爱我疼我,自己可以不吃不喝不穿,却什么都舍得给我,因为在我呀呀学语、满跚学步,最需要母爱的 时候,她一度离开了我。为此当我们母子相聚时,她要把欠我的爱全部还给我,毫无保留地补偿给我。于是她把这种爱熔铸在一举一动和针针线线之中!

相比之下,养母对我严格甚至苛刻。 在我们当地,养母是个“老资格”,战争的洗礼练就了她的处事果断和大胆泼辣。她的脾气和生母截然不同,对我非常严厉。 在我的记忆中,在我考入大学之前,她从来没有夸奖过我。尽管我是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三好学生,学习成绩全校出类拔萃,连校长都对我夸奖不已时,她都 没有夸我一句。

她总是叫我干家务,扫地挑水,做饭炒菜,刷锅洗碗,洗衣服和自己缝补衣服,还要照看弟弟妹妹。在她的要求下,我真的学会了裁剪衣服,打毛衣,纳鞋底和绣花。

她很少给我零花钱,高中时的学费都是我自己勤工俭学挣的。

相反她对弟弟妹妹就没有那么严格,甚至有点儿溺爱。

在我没有考上大学之前, 她不赞成我么母子相认。

为此,我苦恼过,哭泣过,怨恨过,嫉妒过,反抗过,愤愤不平过,甚至暗暗地说她偏心过,那时,我感情的天平更倾向于生母。

直到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养母终于露出了笑脸。我清楚地记得她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我的任务完成了,我没有辜负你父亲的嘱托。现在你大了, 要远走高飞了。在以往的日子里,你可能受了许多“委屈”,可是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会明白这些“委屈”会让你受益一辈子。

我一下子明白了她的苦心。

我理解了她为什么对我如此地严厉,其中包含着责任和期盼。

养母的爱,含蓄而又深沉!

在我以后独立生活的道路上,养母教给我的本领成了我身上最为闪光的亮点。

今天回想起来,如果不是养母的严格要求,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自立自强,不可能如此直面人生,拥抱生活。

我深深地感谢我的两个母亲。

感谢生母生下了我,赋予了我的爱心,对弱者的同情和关心。

感谢养母养育了我,培养了我自立自尊的性格,独立思考和自我奋斗的品格。

1981 年秋天,生母因胃部大出血,抢救无效告别人间。生母弥留之际,对前往医院看望她的养母说,感谢你为我培养了一个好儿子!养母说,应该感谢你为我生了一个好儿子!

我因为公务繁忙未能从北京回去为她送行,按照生母的愿望和我的托付,养母把她送回故乡和我的生父合葬在一起。

2005 年清明,在我阔别故乡 50 年之后,我和养母一起回到故乡,为我的父母祭扫。我怀念着已然沉睡地下的生母,又望着满头银丝的养母,一串热泪夺眶而出,洒落在故乡的泥土上。

生我是娘,养我是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但是令我惭愧的是,从参加工作以后,我很少有机会回去,特别是在我漂流欧美的日子里,更鲜有机会回去看望她老人家。逢年过节,我只能通过越洋电话给养母送去远方的问候和祝福。

“孩子,常回来看看!”这是养母每次挂断电话前多次重复的话。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愿望,我都难以给她满足。

在屈指可数的相聚中,每次我发现她的额头又多了一道皱纹,头上又添了几许白发。

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养母老了。

05 年 5 月,我为养父母主持了他们的金婚纪念日,面对所有的来宾,我说了如前文所述的文字。养母听着我的话先是哭了,然后笑了。在我返回美国的时候,她一直把我送 到车上。“孩子,常回来看看!”分手时,养母还是这句话。我的嗓子眼热辣辣的。车开了好远,隔着车窗我看到她还站在楼前向我挥手。

没有想到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告别。 05 年 12 月 24 日,她走完了自己 83 年的风雨人生驾鹤西去。

弟弟在电话里对我说,妈妈走的时候很平静,很安详,她说,南南也是快六十的人了,让他自己在外多保重 ------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这是养母在人生的终点赋予我最后的爱!

我幸运,我有两个母亲。

我幸福,我有两个母亲。

生母赋予我生命,养母教会我做人。

两个母亲的爱,同样使我刻骨铭心。

母亲啊,我的生母和养母,我永远感谢你们!永远怀念你们!

[打印]


罢了 评论于:2007-01-24 18:03:01

看了你的这段故事,我沉思良久。我一生中,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母爱,看到这些些感人的情景,我不知道是应该感到羡慕呢还是失落。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吧,感情越深,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而这样的痛,这样的伤口,恐怕很多年之后也不会痊愈。

海子曾经问:“天空一无所有,有谁给我安慰?”我想,应该靠自己吧,就像作家凯鲁阿克说的那样,“我要把我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牧场,我将生长自己的粮食。当我的庄稼成长之时,我将坐在树下喝家酿的酒。。。我将和我的孩子尽情玩耍。。。”

修女特蕾莎说:“真正的信心是要我们付出爱心。有了爱心,我们才能付出爱;爱心成就了信心,信与爱是分不开的。”

这就是了,这分不开的爱心和信心便是我不朽的安慰,因此,无论我的命运如何,我知道,我都不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爱心。

-------------
编后随笔:

嗯,我也是,沉思良久~~~

为阁老的故事所感动,为谜底的幸福揭开,为他能拥有两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高兴~~~当然也少不了那丝总是不合时宜涌现的羡慕之情。

想起两年前撰文纪念母亲,很为当时搜肠刮肚才能成文guilty~~~

今天又读到已经七岁的贺梅被高级法院推翻原判把她判给亲生父母的消息,很为这个小姑娘将来的人生道路担忧。因为无论是什么原因,不管是谁的责任;对她来说:Damage has been done,period。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01&postID=32596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