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江湖,写手和点击率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 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想象如今的网络社会,我们也可以这样说:
“有网络的地方就有恩怨, 有恩怨就有江湖,网络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人 要是遁入江湖,恩怨情仇就和常人不一样了。种种游戏规则都随着改变。荒郊野岭之上,风花雪月之下,高楼闹市之中,闺房深宅之内,皇城王府之间,古刹神殿之 旁的种种厮杀和缠绵把江湖演绎成一种让你如痴如迷的境地。记得老飘第一次看《射雕英雄传》时,非常激动,常幻想是其中的一员。 不过这也只能是幻想幻想。现代的现实世界,想占山为王都找不到的巴掌大的小山包,我就是把心想碎了,也是枉然。
就在很多像老飘这样的人极不情愿地把这颗江湖之心收敛起来的时候,网络世界突然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就在霎那间,许多想要在江湖中实现的梦想忽然在这里找到了落脚地。而且就时间和空间而言,网络比江湖显得更为绚丽多彩。
如何你想做飞天大侠,没问题。首先你稍加包装一下,注册一个特别侠义的ID. 比 如“侠肝义胆走天涯”,“大李飞刀”,“魔风剑客”等等。然后,你就在五大洲四大洋的各个网站上亮相。遇到和你一样的对手,上前就和他过几招。赢了你就哈 哈大笑,飞影而逝。输了你也不用垂头丧气,甚至连养伤都不要。你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换出另一个面孔再和你的对手较量。另外,根本你就不用站桩练武,跌打滚 爬。只要你用心钻研和学习灌水网技,你肯定会成为网络顶级剑客。
如果你觉得终日打打杀杀没意思,你还可以倜傥风流一番。想出一个有诗意的ID, 比 如:“我的心键随你跳动”,“带着你舞向晚风”等等。你要是觉得这些名字太拗口,你也可以直接一点,比如“潇洒俊男”,“铁血硬汉”等等。再下载一张明星 照作为自己的头像,买几本唐诗宋词,《史记》《通鉴》,欧美文学温习温习。然后你悄悄在你钟意的美眉身边,甩上一两句,估计你就可以含情脉脉地吟唱梁山伯 与祝英台了。
打打杀杀也好,缠缠绵绵也好。网络就和江湖一样,有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性。正如你不能把江湖带到现实生活中一样,网络情怀也是不能加入人间烟火的。你如果是一个不能在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同时生活的人,我劝你就不要深涉网络世界。
如果你能够在网络和现实双重世界之间穿梭自如,你就可以正式步入这网络江湖了。但是,另一个问题随之就来了,如果现实生活没有重大变故,你要退出网络就难了。
常 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入了江湖后,就是你决心要退出,还有仇人追杀你,恩人寻找你,天涯海角都能把你拉回来。另外最重要的,你那江湖之心根本就不会安 于平静的现实生活的。同样,只要你涉足网络,你也很难拔出脚了。网络就像一张魔网,会紧紧地套住了你的心,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心不由己了,这就是我们 常说的网瘾难戒。
记得有位长辈给我说过:“凡是有瘾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东西,而好的东西则不会有瘾。” 现在想一想觉得颇有道理。学习和工作是人生中重要的好事,老飘却从来没有对它们上瘾。而像抽烟,喝酒,玩游戏,我都不同程度地上瘾过。现在这烟瘾酒瘾戒了,网瘾又上来了。按这个理论,上网肯定也是不好的事情。
先不说那些网上比较激烈的玩法,像网恋,网婚,网情,网聊,网视等等。单说这网上写作,也是吸引着无数人的罪恶瘾源。最近中央4台的新闻播出了个统计,目前中国大陆有1700万个博克写手,支持着7000万个网络读者。平均每4个读者中就有一个博克写手。看看这绝对数字和相对比例,你无法不为在咱们人类写作的积极性所感动。也不得不为写作类网瘾之蔓延程度而吃惊。
在 古代中国,能够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人真是太少了。那时候,读书人很少,主要工作是为帝王服务。因此,他们谈论的东西集中在怎样治理国家和对付人 民。为了让统治者从前人那里得到经验教训,读书人主要工作还包括研究历史,以便更好地给统治者出谋划策。这时候,史书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非常重要。自司马 迁写《史记》后,中国每个朝代都有个习惯,那就是把当时的国家和民间大事都记下来,并用档案形式留下来。等到改朝换代,新的王朝推翻旧的王朝后,一个重要 任务就是把旧朝代的档案整理成书,从而正式完成历史交接。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朝。后来民国建立,也组织了一个班子编纂了《清史稿》。但是到了共产党时 代,这个习惯就莫名其妙地停止了。
除了史书,咱们古代另一类很重要的书籍就是就是中国几千年文人的教科书,也就是孔孟之道和一些其它先贤如诸子百家的书。虽然这些书传下来的不少,但原创就那么几本。后来人只是在如何解释和理解它们上面下功夫,拿现在网上的话来说,都是些ZT和跟贴之类的东西。
随 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读书人慢慢多起来了。除了给领导人出谋划策的以外,没有找到对口工作的文人就流入民间了。休闲之余,这些文人慢慢把时间放到娱乐上,搞 起了诗词歌赋一类的作品来。这些东西有点像现代的流行音乐,明显带有流行的时代烙印。商周时期,出现了《诗经》,现在读起来还很有音乐感。到了春秋战国和 秦汉时代,楚辞比较流行,与《诗经》相比,起伏感更强。看看屈原的《离骚》: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你 就是现在摇头晃脑读起来,虽然不尽知其全意,乐感之强还是能感受到的。到了汉晋时期,除了从楚辞演绎过来的各种歌赋以外,还出现了四言和五言诗。到了唐 朝,又发展成七言诗。后来到了宋朝,大家觉得这种类似Rap形式的律诗太单调,于是大家又发明了各种词牌,形式更多样化了。再后来,到了元朝,大家又发明 了更自由的元曲形式,慢慢地朝戏曲方向迈进。
等 到了明清时代,读书人就更多了。除了给国家培养公务员外,一些大户人家也都聘用一些文人来管帐理家。读书人与劳动人民结合得更紧密了,文化娱乐形式也随之 进一步大众化了。除了诗词外,文人们开始写小说了。小说不但可以让读书人读,也可以让一些说书的给不读书不识字的人讲,从此,广大劳动人民也可以有享受文 学了。
不 管怎么说吧,你就把这些写史的,写歌赋的,写诗词的,写小说的从夏朝到上个世纪末1999年以前都加起来,也没有现在网上写文章的人多。你想想,这 1700万写作大军,就是一人一辈子写一篇文章,我们的老祖宗也只能望洋兴叹了。何况,这1700万人中,还有像老飘这样有写作瘾的,隔三差五地就搞些半 通不通的东西来充实这已经饱和得快要涨开了的市场。
如 果把这写作瘾再分析一下,还可以细分为创作瘾和交流瘾。很多写手之所以写博克是受创作瘾所驱使的。主要特征就是,写手写东西主要是记录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感 受,不太考虑读者的感受,有点电子日记的味道。只有创作瘾而无交流瘾的写手网瘾还是不大的,也不会影响正常的网外生活。
可 是还有一些写手不仅有创作瘾,还有强烈的交流瘾。这些写手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力来自于读者的反馈。这反馈有两种,一种是质的反馈,一种是量的反馈。对质的反 馈很挑剔的写手很在乎回帖的褒贬和语气。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写手能从回帖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坏处就是,如果写手太敏 感,有时会误解回帖的意思。要是回帖者不注意语言方式,特别容易引起争吵,甚至伤和气。还有一些写手对量的反馈感兴趣,他们很在乎点击率。他们认为自己文 章的好坏直接与点击率有关。如果点击率低,就觉得很沮丧。要是有一天出现了高的点击率,他们就感觉自己已经步入了名作家的行列,兴奋程度就别提了。还有一 些写手为了追究点击率,各种手段都拿出来了,不仅从作品的内容,题目,图片上下功夫,有的还从自己的身体和容貌上下功夫。这些,我就不赘述了。
再 侃侃这点击率。先给大家泼盆冷水,这点击率和阅读率是不同的概念。点击率只说明读者对你的题目所表达的内容感兴趣,并不表示人家真读了你的文章,更不能表 示人家喜欢或赞同你的文章。如果你文章的题目和内容相符的程度较大,这点击率和阅读率就比较接近。相反,你如果为了吸引眼球,搞个跟你文章内容风马牛不相 及的题目,点击率是高了,但阅读率估计提高不了。你要是不信,你可以做个试验,你胡乱拷贝一些乱七八糟完全不可读的东西凑一篇文章,冠以一个名字《金正日 情妇访谈:从金正日的性生活频率看六方会谈的进展》,点击率要是不上去,我就请你吃涮羊肉。
那到底多少点击率你就可以满足呢,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就拿中央4台说的那个统计为例,1700万的写手对7000万的读者。如果,按每天一个读者平均读5篇文章算,7000万读者一天会读3.5亿篇文章,一个写手估计平均每5天写一篇文章,这样1700万写手一天就是340万篇文章。这样一篇文章的阅读率大约为100。也就是说要是有100人读了你的文章,你就达到平均水平了。有了这个数据,我想走廊上的写手该满意了吧。 |
由飘人张贴 @ 2006-10-27 23:44:15 (179) |
| |||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10&postID=26658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