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影响至深的一部小说
对我影响至深的一部小说
作者:远方的河
很小的时候,就一直盼望着长大以后,能够做一个大英雄。那时的中国,正在拨乱反正。每到星期六,都可以看上一到两部电影,主要是文革以前的老片子。记得看完苏联影片《牛牤》以后,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
当时最崇拜的偶象,是高仓健:一个在敌人严刑拷打之下,非但不叛变,而且连一个字都不肯多说的日本电影明星。偶尔照照镜子,最盼望自己的嘴边,也能够生 出高仓健脸上,那两道深深的八字纹。对高仓健的崇拜,勾画出我心中的英雄形象:要沉默寡言,不夸夸其谈;对朋友两肋插刀,对仇人拳头相见;山崩面前而不 惊,地陷身后而不惧。
为了成为高仓健那样的英雄,我开始学习用拳头,去征服世界。在打遍班里无敌手以后,开始打向年级,打出校门。拳 头打出来的世界,曾让我风光一时。漫步在校园之中,周围常常是前呼后拥,连学校最厉害的老师,也要让我三分。我那时的心情,很有一种《上海滩》里面许文强 的感觉。
但是,我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先后挨过三个处分(两个警告,一个大过),四肢6处刀伤,缝过19针。伤疤至今隐约可见。
就在我不可一世的那个秋天,隔壁班里转来了一个女生,细雪一样的皮肤,乌亮过肩的长发,春水充盈的眼睛。那个年纪的男生,见过的女人有限。她的出现,勾走了我的全部魂魄。
自以为大英雄的我,当然是不会主动和她讲话的,甚至故意不拿正眼看她一下。我相信,她迟早会崇拜我、被我吸引的。不过,为了能过多见到她几眼,我开始按 时到校,放学以后也尽量在学校多停留一段时间。在有她出现的各种集体活动场合,我开始积极表现,故意虚张声势,抛头露面,引起她的关注。果不其然,没过多 久,我开始感觉到她留在我身上的目光。不知为何,偶然和她相遇的次数,也渐渐增多。
谁知好景不长。没有多久,有人开始向我密报,她和 她班上表现最好的一个共青团员好上了,有人见到他们放学以后,手拉手亲密地走在一起。这一残酷的现实,让我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失败和挫折。在狠狠地教训 了那个团员以后,我常常感到一种受到伤害的疼痛,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隐痛,让外强中干的我,曾怀疑自己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在那漫长而痛苦的日子中,我读到了那篇影响至深的小说。小说的名字叫《北方的河》,作者是张承志。
这是一篇没有复杂情节的小说,以主人公“他”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他”没有确切的名字,是一个当过红卫兵,曾经为崇高的革命理想激动而徒步奔行于黄土 高原,并横渡黄河的少年;是一个在新疆额尔齐斯河的雪水中与牧人共饮烈酒,酒来后发现自己的嗓音“已经粗哑,带着他们那样的声调”,自己的步态“也开始像 他们那样威风地摇晃”的“变野了”的知青;是一个宁愿冒着失去北京户口的危险,放弃稳妥却无聊的职业而全力为成为一名“人文地理”研究生而拼搏的汉语专业 毕业生。
为了最终考上“人文地理”的硕士研究生,“他”开始考察中国北方所有的七条大河。在奔赴黄土高原的路途上,“他”邂逅了来自家乡北京的摄影记者“她”。“她”同意和他同行。
在黄河边,“她”看见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 明的大浪。在构图的中央,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 的巨川奔去”。“他”独自一人,再次渡过了黄河。她开始喜欢上他,同意和他一起去考察另一条大河──青海的湟水。
回到北京,“他”开始为自己的准考证奔波,“她”则认识了“他”从小的朋友、家庭显赫的徐华北。在徐华北的帮助下,“她” 的作品在《中国摄影》发表。而“他”为正获得一张准考证,在四处碰壁。俩人相约,一起去探访北京附近唯一的一条北方大河:永定河。在河边,“他”懂得了坚 忍顽强。“她”作出了一个决定。
“他”的准考证终于获得了。在考试前一天,“他”收到了“她”和徐华北订婚的邀请函。当晚,“他”在睡梦中,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黑龙江边,终于看到了这条他唯一还没有去过的北方的河:
一 声低沉而喑哑的、撼人心弦的巨响慢慢地轰鸣起来。整个雪原,整 个北方大地都呻吟着震颠着。迷蒙的冰河开冻了。坚硬的冰甲正咔咔作响 地裂开,清黑的河水翻跳起来,拥推开巨船般的冰岛。在同一个刹那,雪 原上长长地拂来了一股暖流。积雪融化了,汩汩的细流渗透着,在凹地和 低处汇成了清亮的雪水溪,朝着大河快乐地奔跑。河中间已经出现了一条 发亮的微黑的水道,正在庄严的音乐中朝着下游平稳地起程。而整个一条 河流的上下却仍在连声炸响着,冰排、冰州、冰块、冰岛在漩流中愤怒又 惬意地粗野碰撞。他目瞪口呆地站着,手里紧握着那沓诗稿。这河苏醒啦,黑龙正在舒展筋骨。他默默望着眼前这又可怖有迷人的大河,黑龙江解冻 了,黑龙就要开始飞腾啦。。。
《北方的河》,是一部充满理想和英雄主义的作品,是一部让人看后热血沸腾的作 品,是一部男人必读的作品。正是这篇穿透心灵的小说,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男人: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意志,博大的胸怀;同时要懂得拿得起,放得下,不逞一 时之勇。这篇小说,曾让我激励了很久。不久以后,我转到另外一所学校,人生的转折,从此开始。
这是我有生以来花钱买的第一本杂志。上面留下了一个男人从青涩到成熟的泪水和情感。透过早已发黄的书页,我时常能看到一个“他” ,豪迈地从铅字中走出来,汇入人生滚滚的洪流当中。
一个男人生命和灵魂的全部,就是一条大河,时而平滑如镜,温文尔雅,时而咆哮飞腾,浩浩荡荡;历经坎坷,百折不挠,一泻千里,终归大海。
大河泱泱, 生命苍苍。现在不少人喜欢说做女人难。其实,做一个真正的男人,才是非常的不容易。北方的河,包涵了一个男人存在的全部意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远方的河 2007年2月26日 (为文学城“海外原创”论坛活动所作)
附:张承志和《北方的河》
张承志,男,1948年秋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1968年毕业于清华附中,赴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当牧民。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 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历史学硕士。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部创作室、日本爱知大 学等处任职。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为自由职业作家。1978年开始笔耕。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 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已出版著作30余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骏 马》、《一册山河》、《谁是胜者》、《文明的门》、《心灵史》等。
《北方的河》是张承志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小说之一。书中主人公“他”的心灵中充满了躁动和震颤,他以现代人的信念向世界发出生命自由前行的呐喊,在象征着民族文化传统的大河的奔涌中获得力量,而大河在他那一往无前的精神追求的映衬下,也体现出了更加深厚广阔的内涵。
《北方的河》原载于《十月》1984年第一期,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辩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响。王蒙读后曾叹 道:“看过他写的河,我想,你TMD的三十年别再写河了。”王安忆则说“不想再写小说了”,虽是戏言,但此作的力度也已可见一斑。
点击这里阅读《北方的河》:
http://www.my285.com/ddmj/zcz/bfdh/index.htm 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z/xiandai/xd_26tm.htm
http://www.chinabizs.net/space/when_a_child_is_born01.mp3 ★原创作品 严禁剽窃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
|
|
|
[打印] |
|
罢了 评论于:2007-03-06 12:23:49 [
回复评论]
张承志先生也是我颇为喜欢和敬重的作家之一,我年轻的时候读过不少他的作品。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满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或许也因为年轻时候的我曾经是一位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于一身的虚无主义者。
我还特别喜欢他作品中对蒙古草原生活的描写,每次读来都有身临其境之感。那呼之欲出广袤草原芳香怡人的气息,蒙古包里激越悠扬婉转绵长的琴声,草原上悠远 寥廓高亢悲怆的歌者,一望无际的原野里如古战场上雄浑鼓点般激越的马蹄声,敲击着草原也敲击着我那年轻的心房,在我心中汇成了一首豪迈壮丽的生命之歌。
张承志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说《美丽的瞬间》里有这么两段描写:“白髯老人摘下了冬不拉琴。琴面光滑地流动着暗淡的光。老人嗓音沙哑,似说似诉。海拉提大声宣 布,这就是著名的《黑走马》——kara Jorga。乌珠穆沁也有一支同样著名的歌,他想,《黑骏马》,他觉得喉头哽住了。kara Jorga在快步前进。冬不拉琴的肠弦叮叮咚咚。划过肠弦的手指在音箱上敲出乱真的蹄声。他同时听见了一支悲怆辽远的《黑骏马》,眼前清晰地出现了乌珠穆 沁的舒缓草原。两支歌在此起彼伏,两匹黑色的神马在比翼交飞。他心里深深地惊奇着;因为从乌珠穆沁到伊犁,整个北亚都在憧憬一匹黑马。”“ 他抬起头来,望了望天空。白炽的发蓝的强光立刻灼疼了他的眼睛。人生能有这样的一瞬是不容易的,他低头继续赶路。尖利的砾石被踏得陷下去,在铁色的粗砂中 吱吱地响。人也许不但应该记着生活中的艰难,更应该记着体验过的美好。也许,能够争得并记住美丽的东西,要付出漫长得多的磨难和痛苦”
在我们曾经年轻过的生命里,谁的心中不曾有过一匹“黑骏马”,谁的心中不曾隐藏过一份干净的希望,谁的心中不曾拥有一份纯洁透明的灵性,它们曾经在我们的心底里徘徊,悄然上升,化成一种旋律,化成一首抒发不尽的生命之歌。
在我年轻的心里曾经珍藏过一份深深的渴望:渴望走遍祖国的大好山河,渴望闻到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渴望踏遍闪着金光的千里草原和风沙呼啸的孤烟大漠,渴望行走天涯周游世界。
如今,虽青春已逝,然我行走天涯之心依旧。如张承志先生所说:“回搠年轻时代,充斥身体的是淋漓的快畅,时光流逝至今,人更惯于从劳累中获取满足。不消 说,它是古典意味的“旅”;而不同于炫富的旅游,更与哗众的探险两不相干。它远比金钱和成功重要,惟它能疗救自己,使自己扩展提升。它早就成了我生活的方 式,成了我的故乡与基地的代名词。我在不断的长旅中迎送岁月,不觉人生迟暮之将至。那种路线的讲究、那种视野的沐浴、那种真知的窥见、那种潜入的感动—— 都随着双脚身心的行动逐一降临。我渐渐懂了:它们本身即是作品,而途中留下的文章,不过是些可留可弃的脚印。”
我愿意追随张承志先生的足迹,将行走天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不断的长旅中迎送我生命中的岁月,我愿意让我的心随着我的双脚去沐浴,去感受,去窥见;我愿意将我的激情和感动洒在我行走的路上。
无论人生的路上有多少磨难和痛苦,只要人生还有一瞬间的美丽,我便会将它牢牢记住,好好珍藏。
若是有人来问我:“我的家在那里?”我便会自豪地告诉他:“我的家永远在路上!”
远方的河 评论于:2007-03-06 14:05:46 [
回复评论]
回复罢了的评论: 感谢罢了老兄的留言。看来咱们还是之音,呵呵。我喜欢他的作品,就是那种文字里不常见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髓,这种东西不是刻意能表达的,而是作者人生观的一种自然流露。
人生就是一条路,生活就是在行走。有张承志的小说垫底,就觉得走起来充实一些,呵呵。
再次感谢罢了老兄!
------------
编后随笔:这本书却没读过。84年~~~嗯,是个忙碌的年头,可能错过了。也许是性格性别所至吧,我心中的理想一直是一棵树。枝繁叶茂,雷劈不倒,火烧不死~~~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02&postID=45325&page=1#mark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