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写了一篇《请放下你手中道德的鞭子》,就那个“一石激起千层浪”帖子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想不到竟然也“激起了十层浪”。在此感谢网友们的支持和理解,同时继续欢迎意见不同的网友继续讨论。 遗憾的是,我的文章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当然,个人观点不同,很难统一。可是在对我的跟贴中却出现了更加激烈的言辞。有人把当事人的言行上升到“民族气节”的高度,也有人把当事人描绘成“奴才”,甚至用“物以类聚”的理论把本人也归纳其中。
道德的鞭子再一次无情地抽打了下来。我是不是在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极度的个人自由而不讲道德?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德,怎样维护大家公认的道德?这个命题又太大了。首先请允许我摘录两段故事:
(一)19年前,她还在襁褓中时 “见过”他,她当然完全记不起来他的模样。19年后,在美国她做了他的秘书。他风流多情,年岁的差距显然无法阻止两个人急速成长的爱苗,即使他已有妻室、情人和三个子女。她说 “我 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敬仰。我偷跑出去协助他工作,是发自少女浪漫的念头——但这是一个好念头。”她特地为她和他的婚事回国征求父母的同意,全家上 下像遭遇大地震。母亲泪眼婆娑地劝导她说:他已有妻室,儿子比你还大。意志坚定的她始终不为所动,父亲决定将她软禁在家。
他的友人也纷纷表示异议,称他与年龄相差如同父女的她结婚,“会折寿的”。他却说:“不,如能与她结婚,即使第二天死去亦不后悔。”一个夜晚,她爬窗逃走,两人在日本办理结婚手续。他49岁,她22岁。
婚后,他忙于“事业”,四处奔走。10年后,他因病去世。她终身未育,守寡一生。
(二)她说:爱情的滋生,是漠漠混混、不知不觉的,她跟他之间也是不晓得怎么一来彼此爱上了。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
他46岁,她28岁。他也有家室。她公开表达了对他的爱,她说,她不畏惧“人间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她说:“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不相干!”他们开始了同居生活。
她说:“我自己之于他,与其说是夫妇的关系,倒不如说不自觉地还时刻保持着一种师生之谊。”
他 以写作为生。他的写作,她千方百计查资料,找参考书籍。他的文章写成她总是第一个读者与批评者。她为他抄稿,极为仔细认真,他每一种译著出版,她总是跟他 共间校对。他重要的谈话,她注意记录与整理,以便编辑成书。对他的文稿,她精心保管,哪怕是弃置的零章片页,也要保存下来。
她 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精心料理他的起居、饮食,尽力使他不受到无谓的干扰。为了不浪费他有限的收入,他精打细算,生活朴素,自己做棉鞋,打毛衣,缝衣 叙有客吃饭,她亲自下厨,甚至连他的换洗衣服也一概负责。为此,他曾向人感慨地说:“现在换衣服也不晓得到什么地方拿了。”。
每天晚上的11点 以后。他因劳累了一天家务,克制不住极度的疲劳,进入了梦乡,而他却伏俯在案前,开始了他一天的紧张的工作,直至东方发白,红日映照的时候。这时,他已经 起床,忙着料理他吃完早点,他才躺下休息。而他却接替了他的班,开始了抄写,校对稿件和繁忙而又紧张的家务劳动。他们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9年之后,他因病去世,他至死都没有给她一个名分。
好了,我再告诉你,这两个都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用道德,用社会准则来衡量,这4个人是不是都是大逆不道,不知羞耻,男的是自私贪婪,女的是奴性下贱? 我们是不是应该提醒这两位年轻的女子:你们受骗了,你们吃亏了,你们要起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我也说不好,但是我告诉你,他们一对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一对是鲁迅和许广平。
【各位看客,抱歉了,写得匆忙,也许没有表达清楚。是的,孙中山和鲁迅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并不因为他们是名人就可以忽视他们的错误,同样,也并不能因为一个 人在特定情形下的过错就扣上大帽子,什么奴才,下贱,甚至和民族气节挂上钩。批评完全可以,但千万不能情绪化,上纲上线,尤其对素昧平生的网友。宽容的心 态还是要的。楼下这个MD303的言语就是我要批评的典范。再说一遍,我绝不是在推崇孙和鲁的行为,而是说个人的生活选择旁人在没有了解全盘的情况下不要 乱下结论,更不能仅仅以此否定全盘,好像有一位网友说,这种奴才(指8毛)的文章我不会再看了。何必呢?顺便说一句,偶然路过的人对鲁迅婚姻的说法有悖事 实。这两个例子不是要为任何人辩护,也不是要为婚外情,第三者正名。我说过,别人的不妥之处可以批评,甚至自己脸上有黑点也可以指出别人脸上 的污点,但切忌上升到道德高度,马上指责别人不爱卫生,懒惰,没有品位,没有修养,没有。。。更何况,每个人的特例都有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妄下结论是不 妥的。有容乃大才是大家风度,共勉。】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